日本的一項新研究顯示,ELISA試劑盒一個名為“KLC1E”的基因可能與早老性癡呆癥(又名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發病機理有關,這一發現有助于開發通過驗血診斷和治療該病的新方法。
日本大阪大學的森原剛史等人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有的實驗鼠不容易患上早老性癡呆癥,ELISA試劑盒其腦內所含的貝塔淀粉樣蛋白也比較少。而醫學界通常認為貝塔淀粉樣蛋白在大腦內異常堆積是導致早老性癡呆癥的原因。
研究人員于是分析了這種實驗鼠的基因,在與普通實驗鼠對比約2.5萬個基因后發現,前者的KLC1E基因功能非常弱。
由于人體也有這個基因,研究小組還利用人工培養的人類神經細胞進行實驗,發現如果將該基因的功能降至原有水平的20%左右,ELISA試劑盒則細胞中所含貝塔淀粉樣蛋白的數量會比一般水平減少約40%至45%。但如果增強這種基因的功能,則貝塔淀粉樣蛋白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早老性癡呆癥患者的血液分析結果也顯示,他們體內的這個基因功能比正常人要高約25%。研究人員據此指出,基因“KLC1E”是導致貝塔淀粉樣蛋白大量堆積并引發早老性癡呆癥的原因之一,但其因果原理尚不為人所知。如能在上述發現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可望zui終開發出針對早老性癡呆癥的血液診斷法和治療新方法。